恐懼的原型讀後心得

作者:弗里茲.李曼
原文作者: Fritz Riemann
譯者: 楊夢茹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7/04/01


博客來




※這是什麼樣的書?

「不被理解的事物將再度出現,就像一個尚未找到位置的鬼魂。直到解開神秘知識,破除鬼魂之後才會安息。」弗洛伊德(SigmundFreud)

我們生存在充滿恐懼的幽魂世界奮力掙扎生存著。

當我們理解深埋隱藏在心底深處的各個不同角落之情緒,只有看見那些碎片的同時,才真正開始它的療癒旅程。

本書的四個人格恐懼原型,翻閱中如同走入不同恐懼原型人格的感情世界、和生活中所交織的複雜情節,我反覆閱讀三次並反思其中的每個原型,在我生活中他們都以複合式的方式出現過,不可思議的是:曾經這些帶有其他恐懼原型的人所帶給我的傷害在閱讀中逐漸消弭最後怨念的尾巴(我8年在霸凌我的團體進入嚴重憂鬱型人格問題,離開後又花8年進入強迫行人格、分裂型人格與歇斯底里人格,每個人格都各自體悟過不同的感受),也是從閱讀個案中認識群體生活世界理解的基礎(以閱讀補足經驗的缺失)。

啟動閱讀本書,也就是認識自己、理解他人的重要開端,與其說是瞭解不同人格傾向的「病態」恐懼因果,相反的在閱讀完之後我更了解自己與自我的關係、以及過去我所經歷的苦難其背後的成因,我所遭受的攻擊其實不過是那些人脆弱的表現,因此我積極接納自己的陰影與恐懼,而那些人各種恐懼說穿了也都只是「常態發揮」罷了,有時有些人恐懼的情緒被過於放大導致失去平衡進而採取攻擊防衛姿態罷了。

感觸最深的是,有時候那些人會想攻擊人,不過是因為他們是"那樣"的人罷了,不過是他們的"脆弱",發生了需要有個出口,只是我剛好待在那。

閱讀本書除了更好的了解自己,同時更知道如何更好的保護自己,他們的問題最終要回歸他們自己,僅此而已。

※書中的重點

作者以恐懼原型道出四型:

「分裂人格」(害怕失去自我,避免與人來往);認為把自己交出去就是失我與依賴,因而恐懼」

「憂鬱人格」(害怕分離與寂寞,落得百般依賴);「認為做自己太不安全且孤立,因而恐懼」

「強迫人格」(害怕改變與消逝,死守熟悉的事物);「害怕變化,視之為消逝與不可靠」

「歇斯底里人格」(專斷自為,逃離既定事實與規範);「害怕既定的事實,視之為終結與束縛」

並以四種基本動力,精準譬喻了我們每個人都想擁有也害怕失去的自我狀態:

一、自轉:想保持自我獨立、與眾不同的欲望。

二、公轉:想得到他人認同、尋求歸屬的需求。

三、向心力:對定不與安全穩固的堅持。

四、離心力:對營新求變與冒險犯難的往

作者李曼認為所有其他恐懼都由這四種原型衍生出來的,也與人類存在焦慮及意涵息息相關,作者用意不在於提出針對人格分類心理病理人格診斷,重點在於提出勇於「直面我們的內在與恐懼暗影,了解自身性情。」從心理原型的概念看,恐懼的原型可能啟動靈性轉化,開啟個人和陰影相遇的路程,我們體驗的每個恐懼背後可能都有一個前身經歷,更是與我們的成長經歷有關;當我們成年後內心害怕什麼、恐懼出現時,內心的波掏洶湧規模與強度,無非都涉及童年時期的經驗,恐懼不會消失只會變形。

原生家庭帶給我們什麼,當還是孩童時我們都無從比較只能全盤接受,孩童的世界父母是一切,作者將環境因素視為重要因素,但仍然強調這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通常可以不斷從這四種恐懼的原型中,找到人生各種處境的參考、尋找解套方法,唯有對自我深度理解加以分析,才能清楚我們面對各種不同人格的恐懼人格。

其實焦慮和恐懼那些讓人只想除之後快的負向神經反應,可能是富有正向意義的身心狀態,因為這些情緒可能是促使我們追尋內在的開始。

※感想是什麼?

我一直知道我本身是一名具憂鬱、恐慌、焦躁的人,在看這本書之前的我,內心雖然已經逐漸釋懷過去,但是仍然帶有些微的怨氣存在,每當我碰到困難與挫折時,過去的幽魂,總會浮現、糾纏著我,用過去那些帶給我惡夢的人們,訴說著祂們的哀怨與不甘心。

曾經我自問:「到底要被糾纏多久?」

曾經我會一直問著自己:「憑什麼這樣對待我?」

在讀完這本書後,我深刻了解到,那些過去用各種方法糟蹋我的人們,他們曾經也是遭受原生家庭給予的陰影加上經歷社會現實的搓磨與不公,因為在現實得不到慰藉,所以選擇到隱蔽郊區創造的道教靈性修練團體,希望能夠創造出超脫世外桃源,擺脫那些使他們痛苦的事物,想提供那些與他相同遭遇的人們一個心靈上真正的慰藉。

只是在創建的過程,因為知識的不俱足,他們在經營道門修練的過程裡面,好不容易感受到那股被景仰的權威便失去了本心,任由過往的陰影幽魂肆虐,演變成他們開始變本加厲的肆意批判追隨他們的那些同樣遭受社會現實打擊的年輕人。

從人事應對的不機靈、交際應酬的笨拙、原生家庭的家教問題乃至於感情的失利,都是他們道教靈性修練團體權力中心者們的談資。

他們忘記他們也曾經年輕過。

他們忘記自己也曾經在社會中浮沉過。

這些仰賴著希望他們能帶領走出悲慘境遇的小年輕們的依賴,使他們道教靈性修練團體權力中心者們的內心未被滿足的那一塊膨脹起來了。

而曾經使他們厭惡的手段一一使出來用在這些小年輕們(譬如:漫不經心的評語、過於苛薄的評語、使用排擠手段脅迫小年輕聽話為手段、以"愛"之名實行枷鎖、加諸不存在的罪惡感、隨意控訴不合心意的行為、諸多抱怨形成文字獄的情況...等等)。

他們想幫助弱勢的年輕人,可悲的是他們也是社會上曾經的弱勢,現在他們用相同的手段加諸在這些小年輕們比當初的他們更弱勢的人身上。

而我曾經就是弱勢中的弱勢,承受著雙重來自社會的惡意(工作+團體生活)。

如同書中書寫的憂鬱型人格,因為我的父母都是屬於分裂型人格,害怕過度親密、害怕信任、懼怕把自己交出去的人格,因為不曾得到愛過,所以小時候的我、年輕的我,一直在追尋不曾出現過的被愛、安全感、歸屬感。

我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意義。

就很想藉由別人的肯定認同,找到自己生存意義。

所以我會用過度歡樂掩蓋心裡的悲傷,表現欲強大則是不想讓人發現我的脆弱,更試圖消弭還找不到自我存在意義的焦慮。

因為害怕失去這些看起來好像對我很好的人,我一直是不敢表達我的真實情感,甚至到我離開那一刻我還是滿嘴的感恩與感謝(只在後面離開三年後,他們故意在我當時老闆面前汙衊我的品格,針對人身攻擊部分我有做出回擊。當時就算被苛刻的批評我,在家裡默默哭的要死要活的,也不敢表達憤怒,或是被壓榨能力也覺得自己沒資格要求報酬的。

我將自己的地位貶到最低,甚至當時覺得他們這樣對我合情合理,儘管已經有外人看出問題,我仍然覺得他們這樣做都是為我好,我還很有罪惡感,一切都是因為我不好,所以才讓他們如此生氣的感覺。

我一直是努力的討好他們的,近乎卑微的。

因為這一個道教靈性修練團體,大肆宣稱這裏有別的地方沒有全然的愛,對每個人的潛意識來說,幾乎等於宣告這裡可以得到“全然無條件的關愛”,因此大家都非常自由且開放的釋放出屬於自己那一部分的負面情緒,當時大家都在這個團體完整表現出自我的脆弱以及來自原生家庭帶來的陰影,但是這種開放的行為,徹底誘發這個道教靈性修練團體團體權力中心者們,那些自成年後尚未被解決陰影與情結,這種互相加乘作用,變成更大的負性漩渦把每一個人都捲進去了。

每個人都像狂犬病患者一樣各自針對、各自批判。

每個人都像上膛的槍手看到什麼就放槍。

就像一鍋放了好久的各樣剩菜,攪和再一起不管用什麼調味,都是發臭的什錦料理了。

什麼全然的愛與關懷已經不存在了。

只剩下各自指責、謠言滿天飛與中傷。

因為我是弱勢中的弱勢,他們拿捏的非常好,篤定我不會離開也不敢離開,我首先被挑出來針對圍攻,所有矛盾匯集到我身上,彷彿只要將我獻祭,讓內部矛盾統整針對一人,就可以安撫、消解那些漫天飛舞的焦慮幽魂。

此時,我已經不是第一次被公開審判,當時非常奇特的,我如同書中所寫的憂鬱型人格出現罕見的選擇---“罷工”行為,我選擇從這團體辭職離開了,有趣的是我離開方式也很憂鬱型人格,我就先默默自己收拾東西,然後跟領導說感謝你的指導(他氣到跳腳)人就走了,完全沒有大鬧一場(笑)(但是後來他們的背後中傷我的行為激怒,讓我用歇斯底里型人格反擊回去並視一切教條、條規很多的宗教為邪教(笑),或是有人阻止我做什麼我就會嚴重反擊回去)。

當我不再視為"某些事情"為自己理所當然、應該、必須去做了,譬如應和當時領導的期望,跳出來說一切都是自己的錯,痛哭流涕、求原諒退讓並轉移大家的矛盾等等(領導到死都覺得是我的錯,因為反省自己會使他面對自己更深的負面情緒,他到死前都沒有勇氣面對這些)。

當時我也被勸服說出那些我不曾犯下的錯誤發言,譬如:謠言說我囂張地認為自己能力很好應該獲得更多的尊重甚至自比團隊領導者,或是也被指責又是團隊不安與爭吵的源頭,譬如:領導編造我又再度與團隊成員中的某位長輩起衝突了,他指責我,試圖引發我的愧疚與罪惡感。

道教靈性修練團體團體權力中心者們試圖再度讓我臣服於權威之下。

作者指出憂鬱型人格容易被自私的人利用,嚴重時候,雖然也會用過度付出感情勒索別人,不過因為人生經驗我甚少勒索別人,對於會抱怨的事情我不會去做,做了就不會抱怨了。

可能因為我一直是怯懦的、較理解別人不容易、同理心強的、不敢做自己,所以我的離開讓大家跌破眼鏡,因為他們以為我會退縮,後來我又找了約三份工作,簡直是這段時間的反彈,我變成一位有工作能力,但是無法理解老闆苦心,只想為自己牟利嗆爆主管的員工(然後一直被說情商低)。

我離開團體時,幾乎是承受著每一個人的惡意離開的,甚至在第三年還發黑函到我老闆那邊散佈不實謠言,我似乎是被每一個人厭惡、怨恨著,我也確切的被當面說過:每個人都不希望我好過這句話,他們覺得我活該被這樣對待。

詭異的是我心情一直是平靜的,雖然我有反擊但是時間維持不久,後面這段時間簡直是我以接近禪宗方式練心的時光,還是會有衝突、挫折、意外發生,但是相比在團體的那8年,我平靜很多了,這些日子我仍然持續在閱讀,就如同前面所言,我內在恐懼的小船搖晃著,帶我在這顛簸的道路磕絆的向前。

最終我明白:其實他們都有自帶的悲慘過往,同樣的折磨著他們自己,他們加諸在我身上惡劣的表現,每一個對我不善的行為,都有一個悲傷的過去。

譬如:分裂很嚴重的領導媽媽最常使用排擠手段對我,但這些手段其實是她年輕時候的創傷,她越激烈對我就代表她創傷越重,另一位分裂很嚴重的阿姨則帶出強迫主導的憂鬱人格的女兒(她會強迫分裂型母親說出愛,後來嫁給具有歇斯底里人格的丈夫,強迫型人格很欣賞歇斯底里人格的自由不羈),順帶一提分裂型人格因為太像會互相起衝突,很多時候幾乎都是她們倆帶頭吵起來或衝突因她們而起(拉站對),這位阿姨則是使用激烈的怒罵、排擠手段對付我,我推估應該是像她的大姊,據說父親很花心,長女對父親可能有希望他多回家陪孩子的想望,她們也可能常常私下聚眾怒罵爸爸那些妖嬌的女人,會這樣猜測是因為她罵我時候常常用水性楊花這一類的激烈用詞,她覺得我跟那些女人一樣無恥,這位阿姨戀愛的時候也是帶著分裂人格挑剔接近她的男性,她厭惡的是我包裝的外在人格---刻意和善、活潑刺激到她的情結陰影,當時我也剛出社會沒多久,常常被諷刺如果沒有他們幫我這樣"糾正"百分百會淪落紅塵,當時我還要謝謝她的指教(笑),阿姨的父親應該也是分裂型人格(男性分裂人格的花心表徵),領導本人是超級完美的強迫型人格(帶一點分裂型人格),所以當出現歇斯底里人格女子出現(外貌姣好),連同歇斯底里的兒子一起出現,他內心的那股強烈教育他們的心思就被激發出來(簡單來說就是強烈聖父情結),另外,分裂人格超級喜歡憂鬱型人格,因為憂鬱型人格會有強烈依賴感,其源源不絕的敬愛,會滿足分裂人格自私希望別人敬愛他更多的部分,所以分裂型的領導媽媽與同樣分裂很嚴重的阿姨基本上都是肆無忌憚的隨意對我發脾氣、使臉色,完全不會有踩到我底線的疑慮,強迫型人格則會滿意於憂鬱型人格中的高道德標準以及無法拒絕任何請求的個性,會使勁地加諸很多強迫型覺得應該承擔的責任讓憂鬱型的人背負,後來有另一間宮廟招攬我去她們那服務,那邊的經營者則是歇斯底里型人格,因為歇斯底里人格對高道德過敏(剛好這是憂鬱型人格的特質之一)以很快的速度跟我切割,而大部分會選擇這位導師的,不分男女,幾乎都是分裂型人格加強迫型比重最重的人格類型,因此領導常常會覺得自己帶著一攤頑固的泥水拖著前進,幾次想團隊成長但卻都會陷入重複相似的衝突中(這時候是歇斯底里型人格介入團體或新加入並同時引發分裂型人格想爭寵的問題)(歇斯底里型的人格本身自帶光芒因為他們自由不羈,出現在哪個團體會自然地成為中心點,分裂型人格本身自帶傲嬌屬性,不想過份付出自己的愛但也不允許別人不愛他們,會斤斤計較、計算他人的每一分付出),像我這樣的憂鬱型主人格反而不多,結果就是當出氣筒、背鍋的多。

現在我說出寬恕或接納這些事情,並不是因為我原諒他們對待我的方式,可能我也真的有年輕不懂事,但是他們確實不應該用如此苛薄、像是我殺了他們親生父母一樣的仇恨方式對待我。

他們確實有錯,而這些錯其實伴隨他們自身的痛苦、恐懼、焦慮、煩惱而存在。

他們自己有問題應該是自己要解決的,而不是攻擊無辜正好撞上槍口的可憐路人甲、乙、丙,我也知道只要他們沒有像我一樣努力的走出漩渦,仍然被仇恨困住的,他們並不比我好過,這麼一想真是感到欣慰。

我知道那些人會出現這些行為,是因為他們也為過去所困,如果他們沒有改變自己的行為,他們可能一輩子都走不出來的,並深受著折磨,我能夠理解他們就是在輪迴地獄裡面,幾近永不超生,痛苦讓他們感覺到存在,並隨手可以扯下身邊的每個人的那種痛苦,這些並不是他們可以做出霸凌他人的惡行的理由,事實上越是在別人身上惡意的霸凌與攻擊,只是將自己的無能與脆弱暴露在別人面前罷了。

我選擇寬恕接納的是,當時憂鬱且脆弱被迫承受他們種種的惡意無法保護自我的我,不再譴責自我了,現在我會在當著對方的面,表達不願意被迫背鍋、直言不諱告知我的心情並坦承接受我將面對的一切,在公司就是離職,畢竟華人社會還是不接受這種的,在朋友之間就是切開距離,重新找到相處方法,如果還是處不來,就會果斷離開。

在面對一位對別人講話抱持有自滿、自大,且對自己不尊重人的態度沒有自知之明的大姊,指出她不應該這樣對我,雖然會被說情商低,曾經憂鬱型人格超級在意別人的心情感受的我,已經不是很在意這些評語了,此時此刻我才是真正的放下那些過往的給予我傷害以及各種負面情緒的種種,回憶不再傷害我了,這時我才是真正在面對那些相同的惡意行為時,清楚懂得「罷工、拒絕」,並從中保護好自己了,這邊分享文章"那些我們以為「不當」的情緒行為,其實是讓自己更幸福的方式原文出處 

摘自此文:

勇於成為「低」情商的人 不論是職場還是感情,長大後,我們不自覺地,期許自己成為一個「高」情商的人,但過程中,也很容易忽略了內在的感受。心理諮商師發現,一個真正過得幸福的人,是可以有話直說的,不要為了別人的評價或是社交禮儀,一味地委屈自己,傷害寶貴的身心健康。

這段經驗,我深刻認知負面情緒不是壞事,那只是因為身體為了保護自己而出現的一種神經反應,當這些情緒每次出現時都讓我深刻地檢視我與環境的關係,我與我自己的關係,督促著我去解決並修正藉此保護自己(存在空間)。

當然我還是會為自己的存在感到焦慮,但是已經知道如何排解了。

生命本身就是伴隨著成長與衰退,起落與改變是常態,變化多端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如此我們常感到焦慮,常常反問並焦慮:生命為何不能穩定恆常?

但是這樣的焦慮又催促著我們去冒險成長,不要待在原地踏步。

督促我們不要待在或許是一個我們不願經歷的處境(就像我以前待的團體),或是一樣我們不曾正面迎戰的東西(我的憂鬱與躁鬱),如果有人用攻擊行為將自己內在恐懼的根源封存,覺得因為是別人的錯自己才會這樣,將內心呼之欲出的恐懼,把它死死的封在心靈的角落,那我們也沒機會認識更美好且自由的自己。

我對應此書四種人格恐懼原型,從中理解自己內心的拉扯、他人的掙扎,此時此刻我與自己之間的人際調解豁然開朗了

如果我們能多瞭解別人一點兒,就會比較寞容,驕傲與自大將不復存在。

哈菲思Hafis

有的人小時候獨自承受了超越年齡所能承受的恐怖經驗,當時沒有人對他伸出援手,長大後,當他再度身恐懼情境時,昔日未經消化及處理的恐懼與心理的壓力會以倍數增長。

我們生命的初始幽暗、充滿不確定,既不豐富也不多,而且無知、不能通曉一切,受到的挫折多於驚喜,每一個人的「完整性」都受此限制,因為我們既不完美也不完整,然而,我們狹隘的本質會因為前往"完整"而得到不少啟發。

接受自己的狹隘與片面,知道「完整性」不可期,然後盡可能活得精彩,這樣的人可以做為這四種基本動力,代表盡可能使自己接近完整。

有些人努力試攀完整與完美的境界,也有人有意識地放棄一些東西,堅持潛力發展有限的自己,追求完美,內化這些不符本質的東西,不斷借力使力,從中獲得新的活力,能力因此被拓展。

就如同我整合自身的憂鬱型人格與分裂型人格(我有一段時間拒絕付出,恐懼將掌握權交出來,這兩個人格也互相矛盾)、歇斯底里人格與強迫型人格(這兩個人格互相矛盾與衝突)的時候,心靈的冒險使我不斷的面對內在那醜陋、幽暗的負面,完美整合這些人格,人類很難達到的完美境界但我們都有能力接近完整的自己。

有四個目標值得我們努力:誠實面對自己、保有個人特質、不依賴他人、吸收新知認識世界、勇敢地活出自我

我們可以嘗試更多的放開自我、與別人相融合、與人相爱、無私、跨越界限、奉献,完成生命趨近於完美的存在。

以上是我閱讀本書的感想~謝謝大家的閱讀。


Sha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